咨询热线:0371-85608594

手机网站|English

关于印发阳泉市“十四五”新材料产业规划的通知

来源:欧宝体育安卓下载    发布时间:2024-02-23 11:59:31

描述:

...

产品详细

  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未来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和先导,其研发水平及产业化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区域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对于阳泉来说,新材料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优势,也是构建多业支撑、多链互补的绿色低碳产业新体系的重要突破口。为全面落实工业赋能育新战略,推动新材料产业规模壮大、提质增效,将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我市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结合阳泉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展望到2035年。

  实现新材料不断突破是习为我省率先蹚出转型发展新路指明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市新兴起的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要赢得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先机,必须客观判断发展基础,紧跟国际科技发展前沿,抢抓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机遇,乘势而上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基地。

  “十三五”以来,凭借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雄厚的产业基础,阳泉新材料骨干企业加速培育壮大,集群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新材料产品不断丰富,新材料产业整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具备了扎实的发展基础。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随着兆丰铝业、西小坪、贝特瑞、西格里泉海、长青石油、中兴环能等一批本土骨干新材料企业,以及阳中新材、金隅通达、日昌晶等重要企业的引进,全市新材料产业市场主体不断壮大,产值逐步增加,且明显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2020年,全市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增长9.9%,高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长3.8个百分点,拉动规模工业增长0.9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9.5%。

  新材料产品种类丰富。经过多年发展,初步形成了碳基新材料、磁性材料、金属冶金材料等多元产品共同发展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其中碳基新材料主要包括碳素、纳米碳、锂电池负极粉、特种石墨等产品;磁性材料主要包括永磁铁氧体、烧结钕铁硼等产品;金属冶金材料主要包括金属铝、铝板带、双金属铸件等产品。目前,已形成了气凝胶、石油压裂支撑剂两大特色优势新材料,并具有国际、国内领先的技术水平。作为我国四大耐火材料基地之一,全市硅质耐火材料、铝质耐火材料、均质耐火材料和不定形耐火材料等新型耐火材料不断发展,并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企业实力不断提高。全市新材料企业不断加大技术研究力度,部分企业产品与技术已处于全国领先水平。长青石油压裂支撑剂有限公司是陶粒砂行业的标准制定者之一。山西贝特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锂离子电池负极粉方面,产量领先全国,拥有国内最先进的石墨化技术,特别是负极材料、压块天然石墨化技术领跑国内该行业。在等静压石墨产品领域,西格里泉海公司产品在性能、质量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阳中新材独创的常温常压干燥法生产气凝胶技术在制备工艺和产品参数上领先于国内同类企业。山西盂县西小坪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是当前世界最大的硅质材料生产企业,产品技术发展水平、大型焦炉市场占有率国内领先。

  尽管阳泉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资金、人才以及企业自身因素限制,综合配套能力不强、技术含量不高、集群优势不突出等问题依然存在。

  产业链条较短。全市缺乏产业链价值高端企业,新材料产业主要以基础材料或中间材料为主,多处于价值不高的产品链上游。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不足,产业链上中下游尚未形成有机联动的机制,高端产品领域缺乏竞争力。与生产相适应的技术研发、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材料供应、市场销售等配套不足,尚未与企业形成互动共赢的良好局面。

  关键技术落后。对新材料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联合创新不足,核心技术与专用装备研发能力相对薄弱,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仍然存在。部分企业不注重核心技术的积累及高端产品的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及技术、科研人才、高职称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制约了新材料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集群带动能力不强。当前全市新材料产业布局比较分散,企业同质化竞争问题仍较突出,专业化分工和差异化经营格局尚未形成,部分新材料领域存在企业数量少、占比低的情况。尚未形成明显的特色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效应未能充分发挥。土地、资金、用电等扶持力度不够。

  产业支撑不足。全市新材料产业主要是对本地资源如铝矾土、粉煤灰、石灰石等进行初级加工为主,尽管产品市场占有率高,但附加值低、品种单调,缺乏产业发展的后劲和韧劲。气凝胶、石油压裂支撑剂、软磁铁氧化体、蓝宝石等新型高端材料尚未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对全市转型发展的支柱作用仍然不足。

  新材料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发展新材料产业、占领新材料产业制高点已成为世界各国以及我国各省市之间战略竞争的重要内容,为我市新材料产业带来了危与机同生共存的发展环境。

  发展机遇。一是国家及省级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了产业发展活力。习视察山西时鲜明提出“六新”突破的重大要求,作为“六新”的重要领域,国家和全省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发展,国家先后出台了《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新材料标准领航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支持政策,我省也出台了《山西省加快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和《山西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新材料产业将迎来更多的政策机遇。二是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的迫切需求带来了重大机遇。我国经济正处在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历史阶段,上游“材料+装备”环节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航空航天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以5G基站为代表的新基建加快建设,为新材料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将全面带动新材料产业蓬勃发展。三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快了产业转换升级步伐。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3D打印技术、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新技术加速融合发展,新材料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产品品种不断涌现。

  面临挑战。一是国际形势更加严峻。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呈现出经济增速放缓、经贸规则重建、科技革命突破、竞争位势重塑、力量格局重构的叠加态势。中美战略博弈常态化增加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受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影响,世界经济深度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大宗商品市场动荡,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二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材料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进行战略竞争的重要产业。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轴心,东北、中西部特色突出的产业集群分布格局。新材料下游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对新材料质量性能、保障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材料企业进入高端领域的难度将日益加大,面临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三是要素约束更加趋紧。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约束日益趋紧,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把生态环境意识贯穿于产品和生产工艺设计中,提高新材料产业资源和能源利用率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任务,以提高供给侧产品制造能力为抓手,牢固树立抢滩意识,发挥已有优势,围绕新型碳基产业链、新能源电池产业链、新型有色金属产业链、新型半导体产业链、绿色建材产业链等五大新材料产业链条,坚持绿色化、低碳化、精细化、集约化方向,强化新材料品种、工艺、技术和装备攻关,大力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形成占据价值链中高端的新材料产业发展体系,夯实装备和制造业发展的材料基础,着力将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我市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努力打造千亿级具有阳泉特色、全国知名的新材料产业高地。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重视新材料市场培育。准确把握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加强新材料产业规划实施和政策制定,积极发挥政府部门在组织协调、政策引导、改善市场环境中的重要作用,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

  创新驱动,项目支撑。坚持创新驱动逻辑基点,以科技创新为新材料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关键着力点和主要支撑体系,全力营造创新要素互动融合的良好生态。把项目建设作为新材料发展的硬任务、硬指标、硬抓手,统筹布局推进一批具有牵引性的重大项目,以好项目大项目建设支撑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统筹协调,重点突破。统筹规划、整体部署,加强新材料上下游产业配套衔接,加快新材料产业与原材料工业融合发展,加速材料工业升级换代。重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及产业基础,着力突破特色优势新材料规模化制备的成套技术与装备,加快发展产业基础好、市场潜力大的关键新材料。

  绿色低碳,融合发展。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主动应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重视新材料研发、制备和使用全过程的环境友好性,严格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材料产业融合发展,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新材料供需对接,推动新材料设计、加工、制造及测试过程数字化、智能化,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围绕全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需求,结合产业发展目标,综合考虑资源优势、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立足不同园区发展定位,打造“三区并进”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格局,推动实现差异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

  阳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谋划布局前沿新材料发展,加强新材料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打造良好的新材料产业生态。重点推进半导体材料、高端碳材料等高端前沿新材料,全力构筑全市工业经济发展高地。

  平定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贝特瑞、中烨新能源,积极打造张庄新能源电池特色小镇。依托龙川工业园,利用有利的原材料、土地等要素优势,积极推动新型有色金属材料、石油压裂支撑剂、碳基新材料等发展。

  盂县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依托南娄新材料产业园,充分发挥高铝耐火粘土资源优势,加快耐火材料产业提质升级,发展壮大新型耐火材料,全力打造全市重要的新型耐火材料制造产业示范基地。

  到2025年,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产业规模、质量实现“双提升”。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15%。碳基产业链、铝基产业链等新材料产业链进一步完善。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培育壮大,重点龙头企业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日昌晶新材料等企业产值达10亿元以上,山西阳中新材、盂县西小坪、贝特瑞等企业产值达5亿元以上。科技成果顺利产业化和应用化的成熟创新体系基本建立,建立1个省级、争取1个国家级新材料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并成为全省新材料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研发平台。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行业带动强的项目成果加快落地转化,一批特色优势产品逐渐形成,在航空航天、信息工程、医疗卫生、建筑等领域得到充分应用。“十四五”期间,阳泉在全国新材料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持续提升。

  到2035年,新材料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基本建成国内知名新材料产业创新中心及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和制造高地,我市成为国家级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

  聚焦发展势头强劲、未来前景广阔的新材料领域,通过建链、强链、延链、补链、稳链,做强新型碳基产业链、新型半导体产业链、新能源电池产业链、新型有色金属产业链、绿色建材产业链等五大新材料产业链条和优势无机非金属材料,着力打造多元的新材料产业体系。

  深入开展碳基新材料关键技术攻关,以原料、材料创新带动产业链升级,引领传统碳材料块状经济向现代化碳材料产业集群加速转变。

  高端碳材料。依托贝特瑞、西格里泉海碳素有限公司,加大科研开发投入,开展针状焦、人造石墨、优质普焦、天然石墨、等静压石墨等深加工研究、开发与生产,延伸碳素产业链,推进碳素材料广泛应用于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化工、电子、航天航空、核工业、军事及医学等领域。依托阳泉纳米碳材料及催化剂实验室、中兴环能产学研基地等研发平台,充分发挥煤层气催化裂解零排放制备纳米碳材料项目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纳米洋葱碳材料,加快推进相关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润滑剂、超导材料、电极材料、医学等领域。围绕“煤层气→金刚石→电子元件”产业链,加快推进煤层气制金刚石工业化量产。

  以高纯度、大尺寸、高均匀性、高性能、低成本、多功能和集成化为方向,积极研发柔性晶体管、光子晶体、有机显示材料等新型电子材料以及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以日昌晶为龙头,按照“先行介入、纵向融合”的发展路径,延伸上游高纯度氧化铝和下游光电产业项目,加快推进蓝宝石项目投产和后续项目建设,积极推动钽酸锂、铌酸锂等第四代半导体材料投产达效。依托“铝→高纯氧化铝→蓝宝石→LED衬底→LED”产业链,吸引带动中游制造、下游封装测试等环节落地,发展半导体新材料全产业链。重点推进日昌晶高品质蓝宝石长晶及晶加项目,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蓝宝石晶体生产加工基地。

  面向新能源汽车电池领域,加强石墨烯储能材料开发,培育发展电池负极材料及新型电池制造产业,重点发展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电极、隔膜材料、燃料电池用质子交换膜、双极板材料、催化剂、碳纸等关键材料。推动六氟磷酸锂项目尽快落地建设,有序扩大以贝特瑞为龙头的负极材料产能,延伸隔膜、电解液添加剂等关联产业,吸引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整装项目落户阳泉。

  围绕“新特专高精尖”目标,大力发展铝系新材料和高性能软磁材料,为国家重大工程、重大装备研发和生产提供关键基础材料支撑。

  铝系新材料。依托本地铝矾土资源以及氧化铝产业基础,大力发展铝产业深加工,延伸“氧化铝→电解铝→高强度轻质合金铝→铝合金铸件、挤压件→精细深加工铝制品→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等高端产业发展链条。支持山西兆丰等重点企业加快发展高强高韧铝合金中厚板、高精铝板带箔、大型铝合金型材以及管道设备用铝等产品,推动铝加工产业由传统建筑型材向航空、动车、船舶等工业型材和高端建筑型材转变。立足产业链关键环节,择优承接产业转移,建成产品附加值高、产业创新力强的铝系新材料产业集群,全力打造晋东地区铝工业基地。

  高性能软磁复合材料。依托力腾高科、广盛源稀土等龙头企业,加强与北方稀土集团、安泰科技、杭州美磁等上、下游大型企业对接,研发最大磁能积和内禀矫顽力之和大于等于70的超高性能烧结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制备技术,着重研发在降低重稀土用量同时通过工艺控制提高产品性能。依托新睿磁材,着力打造高性能软磁复合材料基地,努力拓展在智能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高效节能电机、变频空调、核磁共振仪、人工智能、5G通信等高端领域的应用。

  发展工业固废为基的新型建材。鼓励利用脱硫石膏生产轻质石膏砌块、纸面石膏板、水泥缓凝剂等绿色建材产品,大力发展“发电→粉煤灰→建材”、“发电→脱硫石膏→建材及装饰材料”、“氧化铝→赤泥→泡沫陶瓷墙体材料”等产业链条。

  做大做强纳米气凝胶。以华阳新材料集团气凝胶科创城为平台,以二氧化硅气凝胶、石墨烯气凝胶、陶瓷气凝胶三种新材料为技术主线延伸发展,积极培育若干气凝胶产品线、企业和行业。依托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科创城、中国纳谷,积极引进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围绕军工、航天、工业、建筑等领域,开展气凝胶纳米新材料(粉体、毡)、建筑及工业用气凝胶涂料、气凝胶高端水性漆、气凝胶保温隔热铝单板、气凝胶自保温墙体、气凝胶功能性聚酯纤维等研制和应用。聚焦上下游资源,做强“气凝胶粉体→浆料(预氧化)→水性涂料(玻璃纤维毡)”产业链,大力发展纤维、水溶等气凝胶相关产业,加快形成气凝胶产业集群。

  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石油压裂支撑剂、新型耐火材料、新型陶瓷材料为重点,以集群化为发展方向,持续提升市域优势无机非金属材料发展水平和影响力。

  石油压裂支撑剂。充分发挥产业基础和市场品牌优势,依托长青、天虹等骨干企业,加强现有石油压裂支撑剂企业整合,加快打造石油压裂支撑剂产业集群。持续加大中低密度石油压裂支撑剂产品开发力度,降低产品成本,积极开展性能优秀的高强度石油压裂支撑剂产品研发,加快提升产品质量。探索与省内、国内重点煤层气企业、石油开采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推动我市石油压裂支撑剂更快、更多走出去。

  新型耐火材料。发挥我市高铝耐火黏土资源优势,依托阳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盂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西小坪、金隅通达、华岭等龙头企业,大力开发镁钙质、镁钙锆质等不锈钢用绿色耐火材料,碳化硅质、氮化硅质、氧化锆质等高性能耐火材料,提升耐材行业产品质量和高端产品供给能力,着力打造新型耐火材料产业基地。依托我市“国家硅铝质耐火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发展耐火材料标准研究、质量管理的技术培训、技术革新等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形成配套关联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性供应商和科技研发机构集聚集中的产业集群。

  新型陶瓷材料。立足丰富的陶土资源和陶瓷产业基础,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中低档生产线,提高陶瓷产品的附加值和档次,实现陶瓷产业转型升级。依托平定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生产技术含量高、具有高附加值、地域特色的卫生陶瓷、建筑陶瓷、日用陶瓷和工艺陶瓷为主的系列产品,打造国内重要的陶瓷产业集群。利用平定紫砂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依托平定紫砂研究所、鼎裕公司等大型企业研究开发可塑性好的紫砂泥和多样化的紫砂产品,加快泥调配置系统化建设,积极开展泥料标准认定工作,持续培育壮大紫砂产业,着力提升“平定砂器”“阳泉紫砂”等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推进“南宜兴·北平定”品牌建设,打造中国“砂都”。

  聚焦新材料重点领域,按照龙头带动、链式布局、研发支撑、园区承载的思路,谋划实施一批重点任务和重点改革,保障新材料产业高速度高质量发展。

  树立战略眼光,强化生态思维,面向重点领域新材料产业,实施建链延链工程,加强产业集聚集群,着力构建创新引领、企业主体、市场推动、全链协同的产业生态。

  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坚持打好先进制造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两个攻坚战,围绕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提链,加快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重点产业领域共性技术攻关,整体推动新材料产业链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鼓励原材料工业公司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和新材料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推动传统材料工业企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煤→煤基石墨→锂电池负极粉→锂电池”、“煤→碳纤维”等碳基新材料产业链条,“铝矾土→氧化铝→电解铝→镁铝合金→汽车、轨道交通轻量化部件”、“铝→高纯氧化铝→蓝宝石→LED衬底→LED”等铝基新材料产业链条,以及气凝胶材料及其应用产业链和耐火制品及其应用产业链。

  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合理规划产业园区,推进项目、企业和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发展,着力打造平定气凝胶产业园区、盂县新型耐材产业园区、开发区碳基新材料产业园区、张庄新能源电池特色小镇。完善新材料产业集聚区载体功能和支撑配套体系,加强生产性和生活性配套设施建设,抓好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信息网络、专业孵化器、仓储物流、原材料市场、金融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园区产业发展环境和承载力。强化园区内重点企业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创新,建立以优势企业为龙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的产业联盟,实现产业发展由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竞争转换。

  培育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围绕产品数字化、设计智能化、过程自动化、系统集成化、管理信息化,加快智能工厂建设,大力发展智能化解决方案服务,实现数据跨系统采集、传输、分析、应用,优化生产流程。积极搭建新材料智能制造创新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发展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业务,培育具有全国视野和高端规划能力的新材料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选择阳中新材等龙头骨干企业开展智能工厂培育建设试点,推进工业机器人的示范应用,推进生产线数字化改造,建设自动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聚焦耐火材料、陶瓷等传统材料领域,加快支持重点企业通过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控制、供应链优化等进行智能化改造,实现产品升级和更新换代。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实施新材料骨干企业培育计划,将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较高发展速度的企业纳入计划,引导企业向技术研发、技术改造、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引进方向发展,迅速成长为骨干龙头企业。加大阳中新材、贝特瑞、中兴环能等骨干企业在技术创新、人才引进、重组合作等方面的专项政策支持力度, 加快培育带动力强的引领型企业。加快实施新材料中小微企业培育工程,重点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持续创新能力较强、产品和服务在行业和细分市场占一定规模的小微型企业纳入培育体系,扶持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充分发挥大企业的辐射带动效应,支持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开展配套对接,加强大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开展产需对接合作,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坚持科技创新在新材料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加快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人才培育,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全力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子系统,构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按照科研基地优化布局统筹部署,围绕新材料重点领域创新发展需求,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支撑引领新材料产业发展。鼓励重点企业积极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推进规上企业创新全覆盖。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携手合作或配套协作,建立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和市场化运行机制的新型研发机构,围绕重点新材料领域联合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加强与中科院等大院大所和C9院校等高水平院校交流合作,鼓励和支持与省内外高校共同布局创新子平台和基地。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推进企业创新体系建设,鼓励新材料领域重点企业实施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服务创新和质量创新,开展创新先进经验交流。支持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组织企业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带动性和标志性的科研项目,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鼓励新材料企业深化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创新团队、创新平台的合作,构建“政—产—学—研—用—金—服”一体化联动创新机制,联合开展高性能烧结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制备技术、MF(甲酸甲酯)脱除技术、新型改性原材料制备技术等一批重大技术攻关。

  强化创新成果转化。重点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设施齐全、水平一流的中试平台,实现科技成果与生产转化的顺畅衔接,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围绕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问题,依托重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型企业,建设一批集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试验服务为一体的开放型科技成果中试基地。支持开发区在中试放大、验证测试、成果转化、技术交易等环节开展技术服务,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承载力和集聚力。完善成果转移转化扶持政策,设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资金,鼓励新材料企业承担重大原创技术成果产业化试验,落实首台套、首批次保险补偿等机制,加快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行业带动强的项目成果落地转化。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深化科研院所、高校改革,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政策,加大“柔性用才、项目引才”力度,积极引进新材料产业领军人才及团队、高端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充分发挥平台聚才作用,依托规划布局的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以及陈清泉院士工作站,加速创新团队和高端智力资源汇聚。积极探索高层次人才招聘、薪酬、考核、科研管理、社会保障等制度,高标准推进人才社区、人才公寓规划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推动产教融合发展,鼓励企业与山西工程技术学院、阳泉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培育新材料领域高技能专职人才。

  聚焦“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积极落实国家、省碳达峰行动方案,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制造,持续提升新材料产业能效,推动资源消耗减量化、资源利用循环化、企业生产清洁化和产业园区生态化,筑起具有阳泉特色的新材料产业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提高新材料产业生态价值。

  构建绿色低碳制造体系。鼓励新材料企业加快建设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积极购置使用节能推广产品目录内成套装备,限制并逐步淘汰落后工艺装备和高能耗生产设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材料消耗、污染物排放,逐步形成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绿色低碳制造体系。加快推进鼎正环保建材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绿色设计产品示范试点项目建设,开发推广环保型建材。加强新材料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绿色协调与协作,推动企业建立产品设计、材料选用、生产、营销、回收利用、废弃物无害化处置等生命周期全绿色过程。培育一批集标准创制、计量检测、信息化服务、评价咨询、技术创新、绿色金融等服务内容为一体的第三方专业化服务机构,为企业、园区开展绿色生产制造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全面提升产业能效。用好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加大新材料企业技术改造力度,优先加强科研和检测实验能力建设,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严从紧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工业项目。有效整合各类节能改造和服务需求,积极发展节能技术装备、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等节能产业,加快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全面减少新材料生产能耗。持续优化新材料产业用能结构,以开发区为重点,在陶瓷、耐火材料、铝系新材料等领域推广煤层气燃料替代,实现工业领域煤层气规模化利用。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快推进阳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循环化改造工作,鼓励和引导平定、盂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循环化改造。支持企业开展材料可再生循环技术研发,引导企业间、产业间建立物质流、资金流、产品链紧密结合的循环经济联合体,鼓励企业进行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开展用后耐材、钕铁硼废料等产品的回收利用,实现资源减量、循环、高效利用,打造绿色新材料制造园区。

  加强污染排放控制与治理。加快各类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推广烟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改造、低氮燃烧改造等清洁生产新技术、新工艺,全面控制新材料产业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排放,提升清洁生产水平。对污染气体排放较严重的新材料企业,实施“一厂一策”管理,确定不同污染级别的应急减排措施,分类施策、精准减排。合理布局地方固体废物处置设施,推进大宗工业固废等处置项目落地,加快固体废物处置能力建设,提升固体废物集中处置水平。

  抢抓全省扩大内需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战略,引领和创造市场需求,不断拓宽新材料应用领域,提高新材料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加快新材料产品走出去,深度融入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全国甚至全球叫响“阳泉新材料”品牌。

  强化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研究建立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通过保险公司介入,采用投保赔付方式增强下游应用企业的信心,激活、释放下业对新材料产品的有效需求,突破新材料应用的初期市场瓶颈,促进重点新材料产品初期市场培育,加快新材料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着力解决“好材不敢用”的问题。鼓励新材料生产企业购买新材料保险,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中央财政保费补贴资金,根据企业自身需求进行续保。引导参与试点工作的保险公司建立专业团队和理赔快速通道,加强新材料保险服务,并不断积累保险数据,优化保险方案,提高企业在新材料生产及应用领域的风险识别和化解能力。

  全面提升品牌附加值。发挥重大项目的带动引领作用,培育形成一批高技术含量、高品牌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高市场占有率的名优产品,强力塑造行业知名特色品牌,进一步扩大全市新材料产品的社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自主品牌培育计划,坚持以品牌占领市场和引领生产,做优做强区域公用品牌,指导企业制定品牌发展规划,着力打造阳泉气凝胶、阳泉石油压裂支撑剂等一系列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增强企业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引导企业建立实施并持续改进品牌管理体系,夯实品牌发展基础,组织开展工业品牌培育试点工作。鼓励产业链上专精特新企业将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转化为技术标准,推动重点产品技术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大力提升省内供应链能力。充分挖掘省内市场需求,瞄准全省重大工程项目,强化下游产品、终端产品、消费产品供给。不断更新我市优质新材料产品目录,面向全省工业企业、重大项目进行推介,同时做好产品名录的定期更新和动态调整。积极搭建产销对接平台,推动更多新材料、产品进入省内市场。深度融入山西中部城市群,积极参与太原通用航空基地、新能源汽车基地建设,扩大我市铝系新材料、碳基新材料等产品销售。加强与山西中部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的产业与项目合作,积极签署战略合作协定,拓宽铝材、耐材、气凝胶等重点优势材料市场。重点支持兴陶、长青、天虹等石油压裂支撑剂企业与重点省内重点煤层气开采企业开展深入合作。

  拓展新材料产品国内外市场。深度融入国内大市场,精准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以产业协作配套为切入点,鼓励重点新材料企业在省外设厂,提升新产品就地转化和销售效率。积极开展新材料产品博览会、交易会、推介会等对外交流活动,加强项目对接和产品推介,提升品牌知名度。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鼓励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借助“山西品牌丝路行”,大力宣传推介我市优势新材料产品。加快培育新的外贸骨干企业,持续推动耐火材料、石油压裂支撑剂、纳米气凝胶、纳米洋葱碳、润滑油等优势产品“走出去”,逐步的提升“阳泉新材料”影响力。

  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注重各类政策的衔接配合,完善产业政策、强化要素保障、优化发展环境,确保规划分阶段有效落实和发展目标如期实现。

  成立阳泉市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推进机制,以新材料园区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工作指导和政策协调,研究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各职能部门进一步细化具体工作措施,落实部门工作责任制。编制新材料发展扶持专项资金计划。设立新材料发展咨询委员会,对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战略、重大项目布局等进行跟踪研究,并对重大决策提供咨询评估服务。

  综合运用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基金,支持新材料在重大科技创新、产品升级、平台建设、节能减排等领域的发展。在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创新平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加强金融支持、加大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快完善有利于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高度重视当前处于研发阶段的前沿新材料,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紧盯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聚焦新材料重点领域,扎实做好项目谋划和引进工作,优选、精选一批新材料产业项目。建立市级领导分包领军型企业和新材料重大项目工作机制,健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扎实做好新材料重大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土地预审、环境评价、节能评估等方面前期工作,提升项目要素保障能力。完善项目统计监测、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加大对新材料项目投资领域、转型升级带动作用等方面的考核权重。

  积极开展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围绕优势特色新材料领域,高标准实施、高质量建设、高效率推进,布局一批创新平台、突破一批重大技术、实施一批标志性项目、培育一批重点企业,通过产业链、创新链、要素链、制度链、供应链聚合与有效耦合,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与试点示范,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推动全市新材料产业整体水平提升。

  切实加强对规划目标要求和主要任务落实情况的跟踪督查、考核评估,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及时通报工作进展、创新举措和工作成效。构建完善多部门协作的督查考核机制,按年度编写规划实施报告,将其发展成效和工作推进情况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评。充分的发挥骨干企业的主体作用,凝聚市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业合力,确保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使用大于1366*768分辨率/IE10.0或以上浏览器可以体验最佳浏览效果!

上一篇:我国安能一局南宁分公司贵港新能源电动车孵化基地项目部地材收购 下一篇:纱帽有一条异样花径

全国销售热线
0371-85608594

销售咨询电话
13838571306